票补时代终结?! 这对于全电影行业都是利好
文|夏添 边正斯
电影行业苦票补久矣!
作为电商平台培养用户线上购票行为养成的“不二法宝”,票补曾经为很多消费者带来不小的经济实惠,但也曾在行业内引发各种的争议。
如今,票补时代或将迎来终结。
据消息人士透露,上级主管部门在未来一周内将有两大行业政策发布:
第一,停止一切线上票补行为,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由渠道,但不含影院线下售票;
第二,第三方线上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含票务系统),影院/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犀牛今日就此事也询问了主管部门某工作人员,虽然其并未对此直接答复,但对我们表示请等待正式文件下发。而一位来自电影票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同样对我们表示,“有听到相关消息,但还要等待进一步通知。”
与此同时,犀牛娱乐发现今年国庆档的几部电影均未启动票补。而往年此时,大片的票补策略应该已经发到影城经理手中。
种种迹象表明,大家都在等待靴子落地,或许未来几天内就将揭晓答案。
如若上述消息属实,对于市场、售票平台、影城、发行方等将带来哪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呢?
线上票补行为最早发生在2014年,为了吸引更多新用户,从《变形金刚4》开始,多家电商平台开始烧钱做补贴。
这种“烧钱”拉人头的方式,和所有O2O行业一样立竿见影。市场各方也跟风而至,不仅平台补贴,片方也开始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加入票补大军,抢用户、抢预售、抢排片、抢观众,9.9元甚至更低价的票补一时间成了电影市场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然而,愈演愈烈的票补大战同样让正常的电影市场竞争开始变味。
如今在各大档期,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量票补入场,很多时候,谁的票补多就决定了谁能在起跑时领先。而这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大的档期更是抢占市场份额的良机。于是,在恶性价格战中,票价越来越低,补贴预算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在今年春节终于出台了打击这一行为的“双限令”。
最低19.9的限价、票补最高张数不得超过50万张的通知,显然没有浇灭市场的热情之火。2018年大年初一,也创造了国内票房单日纪录。或许正是今年春节档这次政策试水的良好效果,让有关部门在听取各方意见后下决心取消票补。
此次,相关监管部门的意图也很明显,规范市场正常秩序,维护产业发展健康环境。
这一行为,也十分符合广电总局曾经提出的“2018年为电影市场规范加强年”的精神基调。这次比较贴合当下市场环境,犹如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打击,也让电影更加回归内容本质。
传统发行方式回归
如线上票补全面禁止,首先最明显的市场反应就是预售票房将直线下降,尤其是三大黄金档期。
其次是对于电商票务平台,同样是利大于弊。
根据猫眼娱乐招股书和阿里影业财报显示,两家都是因为票补投入巨大而连年亏损,两家几年来合计亏损数额超过50亿,这其中显然大部分都是因为票补投入所导致。
新政出台会让未来的平台竞争更加回归本质,两家电商平台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行业伙伴和用户。
更重要的是,票补的全面停止,对传统没有票务平台的电影发行公司将是一大利好,发行手段或将回归传统,也会更重视院线/影投/影城的资源。
同时犀牛娱乐认为,这对于没有预算做票补的中小片方同样是好消息,起码在起跑线不会被落得太远,会在排片空间上有一席之地。线上票补全面停止,也将让市场竞争重新回归电影内容本身。
另外对于影城而言,与失去票补优势的电商平台会员之争,将会迎来转机。线下影城对于会员卡的实际优惠,将会吸引部分线上用户办理影城会员而非平台会员。
但对于如今早已超过80%的线上购票率而言,观众已经习惯通过电商平台购票选座,价格的变化并不能撼动猫眼、淘票票作为购票入口的地位。
电影票限价或迎新低
由于2016年票房增长不如预期,2017年1月1日开始,票房统计加入服务费项目,让票房大盘的数字表现更为好看。
由此,无论线上、线下购买,每卖出一张电影票,都将收取2—5元不等的服务费。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9月11日,服务费已经在内地影市实行长达整整618天,累计65.39亿。
此次每张电影票服务费不得超过2元,对于大盘综合累计票房走势无疑有着一定负面影响。但整体而言,这种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此外,对于一些想利用低价来抢占市场的电影片方来说,仍将可以通过降低A、B、C类城市电影票最低限价的方式调低平均票,因此未来单片最低限价有望降低。
总体来说,票补时代终结对于行业内各方都是一大利好。
几年来,在票补的“绑架”之下,出品方、发行方、票务电商平台早已苦不堪言,被迫一轮又一轮地投入大量预算进行无止境的消耗战。
据犀牛娱乐估算,历年来各方所有票补金额加起来已达到百亿之巨。这让行业生态变得更加脆弱,也让大量没有票补预算的中小影片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如今票补这一行为有望得到遏制,这无疑值得每个人为此欢欣鼓舞。
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 zhaoyangling_9
文章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来源
文章转载文末需带本公众号二维码